来源:内容由半导体行业观察(ID:icbank)编译自「eetimes.jp」,谢谢。
“IMW 2020”论文集的表纸。(International Memory Workshop论文集的第一页)
2020年5月17日-20日举行了在线IMW(International Memory Workshop),笔者自2018年起已经连续三年参加IMW会议,而在线会议还是首次参加。今年的会议中,有关3D NAND的论文数量最多,因此,笔者就各家NAND型闪存(以下简称为:“NAND”)厂家的现状、未来的技术蓝图(Roadmap)展开论述。
NAND的历史
5月17日的会议(Tutorial)“PART I – 3D NAND”中,首位出场的是铠侠(原东芝存储半导体)的Noboru Shibata先生,他在主题为《History and Future of Multi-Level-Cell Technology in 2D and 3D Flash Memory》的演讲中,说明了NAND的历史
图1:NAND存储密度增加的趋势。(Noboru Shibata, KIOXIA Corp., “History and Future of Multi-Level-Cell Technology in 2D and 3D Flash Memory”, IMW2020, Tutorials PART 1.)
Noboru Shibata先生以NAND的字位(Bit)为焦点,如上图1展示了2字位(MLC)、3字位(TLC)、4字位(QLC)分别对应了何种细微性、何种存储容量的芯片。
在2009年(32纳米)以后,存储半导体密度的增长趋势呈现了一时的放缓现象,自2016年开始转向3D趋势,且趋势越来越明显。因此,人们普遍期待未来3D化的NAND将会继续扩大存储的密度。
Shibata先生的演讲之后,WD的Yan Li先生做了题目为《3D NAND Archite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》的演讲,其中提到31年来NAND的细微化全过程。如下图2所示。NAND存储密度增加的趋势。(Yan Li, 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, “3D NAND Archite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”, IMW2020, Tutorials PART 1.)
1987年在IEDM上公布的NAND的细微化为1um。此次的发言者应该是NAND的发明人—舛冈富士雄先生(笔者推测),在次年的1988年,以1um生产出了4M bit的NAND,1992年以0.7um发布了16M bit。自此,东芝的NAND业务开始正式启动。
后来,随着细微化、高度集成化的发展,2014年以1Znm(应该是15纳米)发布了128Gbit的NAND。但是,后来由于发生了近邻存储单元(Memory Cell)之间的串扰(Cross Talk)问题,放弃了2D的细微化,自2015年开始转入(Paradigm Shift)3D时代。而且,除了细微化,还开始了在纵向堆积更多层数的“多层化”发展。
这种多层化以48层、64层、96层(约1.5倍)的形式发展,可以推测,下一步应该是1.2倍的112层。
各3D NANA厂家的现状
会议(Tutorial)“PART I – 3D NAND”的第三位演讲者是Applied Materials(AMAT)的Tomohiko Kitajima先生,演讲题目为《Materials and process technology driven 3D NAND Scalinbeyond 200 pairs》。在这篇演讲中Tomohiko Kitajima先生简明地分析、比较了各家NAND厂商的现状,且说明了未来的技术蓝图。这篇演讲,为理解3D NAND,很有帮助,且演讲者在过程中反复展示了视频说明。下面笔者简单介绍其中一部分。
下图3是各家厂商生产的3D NAND的所有断面SEM图4
Copyright ©2015~2025 www.kingtall.com 网站ICP备案号:粤ICP备14001765号-1